纯弯曲疲劳试验机的核心工作原理是通过恒定弯矩加载与试样旋转的协同作用,在试样表面形成稳定的交变弯曲应力,结合循环计数系统记录应力循环次数,直至试样断裂以测定其疲劳寿命。以下是其核心原理的详细拆解:
砝码加载系统:
试验机通过悬挂砝码产生静力,该力通过杠杆机构放大后作用于试样。例如,砝码重量为 F,杠杆比为 L,则试样所受弯矩 M=F×L。
优势:弯矩恒定,避免动态加载的波动干扰,确保应力水平稳定。
精度控制:弯矩误差通常控制在±1%以内,满足高精度测试需求。
力臂校准:
挂柱到支点轴承的距离(力臂)需精确标定(如120mm),确保弯矩计算准确性。例如,PQ1-6型试验机通过力臂系数将砝码力转换为6~60N·m的弯矩范围。
旋转驱动机制:
试样两端被弹簧夹头固定,支承在滚珠轴承上,由电动机通过软轴驱动旋转(转速通常为5000~10000r/min)。
应力交变原理:
试样旋转时,表面任意一点在旋转过程中交替经历拉伸和压缩应力。例如,当点 A 位于中性轴上方时受拉,旋转180°后位于下方时受压,完成一次应力循环。
循环次数与转速的关系:
试样每旋转一周完成一次应力循环,因此循环次数 N 与转速 n(r/min)及时间 t(min)的关系为:
N=n×t
计数器通过减速箱(如减速比1:100)记录主轴旋转次数,间接得到应力循环次数。
断裂检测机制:
限位开关:试样断裂后,主轴因失去支撑下降,触发限位开关,自动停机并保存当前循环次数。
传感器监测:部分试验机配备应变片或激光位移传感器,实时监测试样变形量,当变形量突增时判定断裂。
数据记录与分析:
S-N曲线绘制:以应力幅 S 为纵坐标、循环次数 N 为横坐标,绘制应力-寿命曲线,确定材料的疲劳极限(如10⁷次循环不断裂的最大应力)。
标准符合性:测试流程遵循GB/T 4337-2015等标准,确保结果可比性。
弯曲应力公式:
对于圆形截面试样,表面弯曲应力 σ 为:
σ=IM⋅c
其中,M 为弯矩,c 为半径,I 为截面惯性矩(I=64πd4,d 为直径)。
应力幅:在纯弯曲疲劳试验中,应力幅 Sa=σmax−σmin,由于完全对称循环,Sa=2σmax。
优势:
应力状态单一:纯弯曲避免扭转、剪切等复杂应力干扰,结果更直观。
操作高效:砝码加载与机械计数系统简化流程,适合批量测试。
数据可靠:恒定弯矩与稳定转速确保测试重复性。
应用场景:
金属材料:测定钢材、铝合金、钛合金等的疲劳性能。
零部件测试:评估轴类、齿轮、弹簧等构件的耐久性。
科研与教学:用于材料力学性能研究及学生实验教学。
纯弯曲疲劳试验机的核心原理可概括为:
“恒定弯矩加载→试样旋转生成交变应力→循环计数直至断裂→数据绘制S-N曲线”。
这一原理通过静力与动力的巧妙结合,实现了对材料疲劳寿命的精准测定,为工程设计与材料研发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持。